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
数学(文科)2016.1
本试卷共 4 页,150 分。考试时长 120 分钟。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,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。考试结束后,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。 一、选择题共 8 小题,每小题 5 分,共 40 分。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,选出符合题目 要求的一项。 1. 复数 (1 ? i)(1 ? i) ? A. 2 B. 1 C. ?1 D. ?2
2. 已知数列 {an } 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,且满足 A. 2 B. 4 C. 8
a4 ? a3 ? 0 ,则 a4 的值为 a2
D. 16
3. 如图, 正方形 ABCD 中, E 为 DC 的中点,若 AE ? ? AB ? ? AC , 则 ? ? ? 的值为 A.
??? ?
??? ?
??? ?
D
E
C
1 2
B. ?
1 2
C. 1
D. ?1
A
B
4 . 如图,在边长为 3 的正方形内有区域 A (阴影部分所示) ,张明同学用随 机模拟的方法求区域 A 的面积. 若每次在正方形内每次随机产生 10000 个点, 并记录落在区域 A 内的点的个数. 经过多次试验,计算出落在区域 A 内点的个 数平均值为 6600 个,则区域 A 的面积约为 A. 5 B. 6 C. 7 D. 8
开始 输入
5. 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,执行该程序,如输入的 a 值为 1,则输出的 a 值为 A. 1 B. 2 C. 3 D. 5
? x ? y ? 0, ? 6. 若点 (2, ?3) 不在 不等式组 ? x ? y ? 2 ? 0,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,则实数 a 的取值 .. ?ax ? y ? 1 ? 0 ?
是
否
范围是 A. ( ??,0) B. ( ?1, ??) C. (0, ??) D. ( ??, ?1)
输出 结束
文科第 1 页,共 14 页
1/16/2016 11:38:30 PM
x ? 1, ? x, ? 7. 已知函数 f ( x ) ? ? π ?sin x, x ? 1, ? 2
A. ?x0 ? R, f (? x0 ) ? ? f ( x0 ) C.函数 f ( x) 在 [ ?
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
B. ?x ? R, f ( ? x) ? f ( x) D.函数 f ( x) 的值域是 [?1,1]
π π , ] 上单调递增 2 2
8. 已知点 A(5,0) ,抛物线 C : y 2 ? 4 x 的焦点为 F ,点 P 在抛物线 C 上,若点 F 恰好在 PA 的 垂直平分线上,则 PA 的长度为 A. 2 B. 2 2 C. 3 D. 4
二、填空题共 6 小题,每小题 5 分,共 30 分。 9. 若 lg a ? lg b ? 1 ,则 ab ? ___ . 10. 已知双曲线 x 2 ? 其离心率为 __. 11. 某三棱柱的三视图如图所示,则该三棱柱的体积为 ___. 12. 直线 l 经过点 A(t ,0) ,且与曲线 y ? x 2 相切,若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45? ,则
y2 ? 1(b ? 0) 的一条渐近线通过点 (1,2) , 则 b ? ___, b2
2 2 主视图 2 左视图
t ? ___.
俯视图
2 2 13. 已知圆 ( x ? a) ? y ? 4 截直线 y ? x ? 4 所得的弦的长度为为 2 2 ,则 a ? __.
14. 已知 ?ABC ,若存在 ?A1B1C1 ,满足 一个“友好”三角形.
cos A cos B cos C ? ? ? 1 ,则称 ?A1B1C1 是 ?ABC 的 sin A1 sin B1 sin C1
(i) 在满足下述条件的三角形中,存在“友好”三角形的是____:(请写出符合要求的 条件的序号) ① A ? 90? , B ? 60? , C ? 30? ;② A ? 75? , B ? 60?, C ? 45? ; ③ A ? 75? , B ? 75? , C ? 30? . (ii) 若 ?ABC 存在“友好”三角形,且 A ? 70? ,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.
文科第 2 页,共 14 页
1/16/2016 11:38:30 PM
三、解答题共 6 小题,共 80 分。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、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。 15. (本小题满分 13 分) 等差数列 {an } 的首项 a1 ? 1 ,其前 n 项和为 Sn ,且 a3 ? a5 ? a4 ? 7 . (Ⅰ)求 {an } 的通项公式; (Ⅱ)求满足不等式 Sn ? 3an ? 2 的 n 的值.
16.(本小题满分 13 分) 已知函数 f ( x ) ? 2cos x(sin x ? cos x ) ? 1 . (Ⅰ)求函数 f ( x ) 的最小正周期; (Ⅱ)求函数 f ( x ) 在区间 [? , ?
π 6
π ]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. 12
文科第 3 页,共 14 页
1/16/2016 11:38:30 PM
17.(本小题满分 13 分) 为了研究某种农作物在特定温度下(要求最高温度 t 满足: 27?c ? t ? 30? c )的生长状 况,某农学家需要在十月份去某地进行为期十天的连续观察试验. 现有关于该地区 10 月份 历年 10 月份日平均最高温度和日平均最低温度(单位: ? c )的记录如下:
温 度
(Ⅰ)根据本次试验目的和试验周期,写出农学家观察试验的起始日期. (Ⅱ)设该地区今年 10 月上旬(10 月 1 日至 10 月 10 日)的最高温度的方差和最低温度的 方差分别为 D1 , D2 ,估计 D1 , D2 的大小?(直接写出结论即可). (Ⅲ)从 10 月份 31 天中随机选择连续三天,求所选 3 天每天日平均最高温度值都 在 . [27,30]之间的概率.
18.(本小题满分 14 分) 如图,四边形 ABCD 是菱形, PD ? 平面 ABCD , PD ??BE , AD ? PD ? 2BE ? 2 ,
?DAB ? 60? ,点 F 为 PA 的中点.
(Ⅰ)求证: EF ? 平面 ABCD ; (Ⅱ)求证:平面 PAE ? 平面 PAD ;
A
1/16/2016 11:38:30 PM
P
F D
E C B
文科第 4 页,共 14 页
(Ⅲ)求三棱锥 P ? ADE 的体积.
文科第 5 页,共 14 页
1/16/2016 11:38:30 PM
19.(本小题满分 13 分) 已知函数 f ( x) ?
1 ? k ln x, k ? 0. x
(Ⅰ)当 k ? 1 时,求函数 f ( x ) 单调区间和极值; (Ⅱ)若关于 x 的方程 f ( x ) ? k 有解,求实数 k 的取值范围.
20.(本小题满分 14 分) 如图,椭圆 W :
3 x2 y2 ? 2 ? 1( a ? b ? 0) 的离心率为 ,其 2 a b 2
y
左顶点 A 在圆 O : x 2 ? y 2 ? 16 上. (Ⅰ)求椭圆 W 的方程; (Ⅱ)直线 AP 与椭圆 W 的另一个交点为 P ,与圆 O 的另一个 交点为 Q . (i)当 | AP |?
A O B x
8 2 时,求直线 AP 的斜率; 5
(ii)是否存在直线 AP ,使得 说明理由.
| PQ | ? 3 ? 若存在,求出直线 AP 的斜率;若不存在, | AP |
文科第 6 页,共 14 页
1/16/2016 11:38:30 PM
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参考答案
数 阅卷须知: 1.评分参考中所注分数,表示考生正确做到此步应得的累加分数。 2.其它正确解法可以参照评分标准按相应步骤给分。 一、选择题:本大题共 8 小题,每小题 5 分,共 40 分. 题号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6 B 7 D 8 D 学 (文科) 2016.1
二、填空题:本大题共 6 小题,每小题 5 分,共 30 分. 题号 答案 9
10
10
11
12
13
14 ②; 45?, 65?
2, 5
4
1 4
2或6
说明: 第 13题少写一个减3分,错的则不得分 第 14 题第一空 3 分,第二空 2 分,第二问少或错写的都不得分 三、解答题: 本大题共 6 小题,共 80 分. 15.解: (Ⅰ)设数列 {an } 的公差为 d .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 分
因为 a3 ? a5 ? a4 ? 7 ,所以 2a1 ? 6d ? a1 ? 3d ? 7 . 因为 a1 ? 1 ,所以 3d ? 6 ,即 d ? 2 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 分 所以 an ? a1 ? (n ? 1)d ? 2n ? 1 .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 分 (Ⅱ)因为 a1 ? 1 , an ? 2n ? 1 ,所以 Sn ?
a1 ? an n ? n2 , 2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
2 所以 n ? 3(2n ? 1) ? 2 ,所以 n 2 ? 6n ? 5 ? 0 ,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1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3 分
1/16/2016 11:38:30 PM
解得 1 ? n ? 5 ,所以 n 的值为 2,3, 4 .
文科第 7 页,共 14 页
16.解: (Ⅰ)因为 f ( x ) ? 2cos x(sin x ? cos x ) ? 1
? sin 2 x ? cos 2 x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 分
π ? 2 sin(2 x ? ) 4
所以函数 f ( x ) 的最小正周期 T ? (Ⅱ)因为 x ?[? , ?
2π ?π. |?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8 分
π π ], 6 12 π π π π π 所以 2 x ?[ ? , ? ] ,所以 (2 x ? ) ?[? , ] , 3 6 4 12 12
根据函数 f ( x ) ? sin x 的性质,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
π π π ? ? 时,函数 f ( x ) 取得最小值 2 sin( ? ) 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0 分 12 4 12 π π π 当 2x ? ? 时,函数 f ( x ) 取得最大值 2 sin .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1 分 4 12 12 π π 因为 2 sin(? ) ? 2 sin( ) ? 0 , 12 12 π π ] 的 最 大 值 与 最 小 值 的 和 为 所 以 函 数 f ( x ) 在 区 间 x ?[ ? , ? 上 6 1 2
当 2x ?
0.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3 分
17.解: (Ⅰ)农学家观察试验的起始日期为 7 日或 8 日. (少写一个扣 1 分) (Ⅱ)最高温度的方差大.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 分
(Ⅲ)设“连续三天平均最高温度值都在[27,30]之间”为事件 A,
则基本事件空间可以设为 ? ? {(1,2,3),(2,3,4),(3,4,5),...,(29,20,31)} ,共计 29 个基本事件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 由图表可以看出,事件 A 中包含 10 个基本事件, 所以 P( A) ?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1 分
10 , 29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3 分
文科第 8 页,共 14 页 1/16/2016 11:38:30 PM
所选 3 天每天日平均最高温度值都在[27,30]之间的概率为 18.解: (Ⅰ)取 AD 中点 G ,连接 FG, BG 因为点 F 为 PA 的中点,
10 . 29
P
F D
E C B
A
G
1 PD 2 1 又 BE ? PD ,且 BE ? PD , 2
所以 FG ? PD 且 FG ? 所以 BE ? FG, BE ? FG , 所以四边形 BGFE 为平行四边形. 所以 EF ? BG ,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 分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 分
又 EF ? 平面 ABCD , BG ? 平面 ABCD , 所以 EF ? 平面 ABCD . (Ⅱ)连接 BD .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 分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 分
因为四边形 ABCD 为菱形, ?DAB =60? ,所以 ?ABD 为等边三角形. 因为 G 为 AD 中点,所以 BG ? AD 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 分
又因为 PD ? 平面 ABCD , BG ? 平面 ABCD ,所以 PD ? BG , 又 PD ? AD ? D , PD, AD ? 平面 PAD , 所以 BG ? 平面 PAD . 又 EF ? BG , 所以 EF ? 平面 PAD , 又 EF ? 平面 PAE ,所以平面 PAE ? 平面 PAD .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8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0 分
法二:因为四边形 ABCD 为菱形, ?DAB =60? ,所以 ?ABD 为等边三角形. 因为 G 为 AD 中点,所以 BG ? AD 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 分
又因为 PD ? 平面 ABCD , PD ? 平面 PAD , 所以平面 PAD ? 平面 ABCD 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 分 又平面 PAD ? 平面ABCD ? AD , BG ? 平面 ABCD , 所以 BG ? 平面 PAD .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8 分
又 EF ? BG , 所以 EF ? 平面 PAD , 又 EF ? 平面 PAE ,所以平面 PAE ? 平面 PAD . (Ⅲ)因为 S?PAD ?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0 分
1 PD ? AD ? 2 , 2
文科第 9 页,共 14 页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2 分
1/16/2016 11:38:30 PM
EF ? BG ? 3 ,
1 2 3 . 所以 VP ? ADE ? S ?PAD ? EF ? 3 3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4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 分
19.解: (Ⅰ)函数 f ( x) ?
1 ? ?) . ? k ln x 的定义域为 (0, x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 分
f '( x) ? ?
1 k ? . x2 x 1 1 x ?1 ? ? 2 , x2 x x
当 k ? 1 时, f '( x) ? ?
令 f '( x ) ? 0 ,得 x ? 1 ,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 分
所以 f '( x ), f ( x ) 随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:
x
(0,1)
1
0
极小值
(1, ??)
f '( x)
f ( x)
?
?
?
?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 分 所以 f ( x ) 在 x ? 1 处取得极小值 f (1) ? 1 , 无极大值. ………………….7 分 ……………….8 分
f ( x )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(0,1) ,单调递增区间为 (1, ??) .
(Ⅱ)因为关于 x 的方程 f ( x ) ? k 有解,
令 g ( x) ? f ( x) ? k ,则问题等价于函数 g ( x ) 存在零点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
1 k kx ? 1 ? ? 2 . x2 x x 1 令 g '( x) ? 0 ,得 x ? . k
所以 g '( x) ? ?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0 分
当 k ? 0 时, g '( x ) ? 0 对 (0, ??) 成立,函数 g ( x ) 在 (0, ??) 上单调递减, 而 g (1) ? 1 ? k ? 0 , g (e
1? 1 k
)?
1 e
1 1? k
1 1 1 ? k (1 ? ) ? k ? 1 ? 1 ? ? 1 ? 0 , 1? k e e k
所以函数 g ( x ) 存在零点.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1 分
当 k ? 0 时, g '( x), g ( x) 随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:
x
g '( x )
1 (0, ) k
?
1 k
0
1 ( , ??) k
+
文科第 10 页,共 14 页
1/16/2016 11:38:30 PM
g ( x)
1 k
↘
极小值
↗
所以 g ( ) ? k ? k ? k ln
1 ? ?k ln k 为函数 g ( x ) 的最小值, k
1 k 1 1 当 g ( ) ? 0 时,即 k ? 1 时,注意到 g (e) ? ? k ? k ? 0 , 所以函数 g ( x ) 存在零点. k e
当 g ( ) ? 0 时,即 0 ? k ? 1 时,函数 g ( x ) 没有零点, 综上,当 k ? 0 或 k ? 1 时,关于 x 的方程 f ( x ) ? k 有解. 法二: 因为关于 x 的方程 f ( x ) ? k 有解, 所以问题等价于方程 1 ? kx(ln x ? 1) ? 0 有解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 令 g(x ) ? kx(ln x ? 1) ? 1 ,所以 g '( x ) ? k ln x , 令 g '( x ) ? 0 ,得 x ? 1 当 k ? 0 时, g '( x), g ( x) 随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: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0 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.13 分
x
(0,1)
?
↗
1
0 极大值
(1, ??)
g '( x) g ( x)
?
↘
所以函数 g(x ) 在 x ? 1 处取得最大值,而 g(1) ? k ( ?1) ? 1 ? 0 .
g (e
1?
1 k
) ? 1 ? ke
1?
1 k
(1 ?
1 1? 1 ? 1) ? 1 ? e k ? 0 , k
所以函数 g ( x ) 存在零点.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1 分
当 k ? 0 时, g '( x), g ( x) 随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:
x
(0,1)
?
↘
1
0
极小值
(1, ??)
g '( x) g ( x)
?
↗
所以函数 g(x ) 在 x ? 1 处取得最小值,而 g(1) ? k ( ?1) ? 1 ? 1 ? k . 当 g(1) ? k ( ?1) ? 1 ? 1 ? k ? 0 时,即 0 ? k ? 1 时,函数 g ( x ) 不存在零点. 当 g(1) ? k ( ?1) ? 1 ? 1 ? k ? 0 ,即 k ? 1 时,
g ( e? )k
e ( l? n e? 1? ) 1 ? 1
0
文科第 11 页,共 14 页
1/16/2016 11:38:30 PM
所以函数 g ( x ) 存在零点.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3 分
综上,当 k ? 0 或 k ? 1 时,关于 x 的方程 f ( x ) ? k 有解. 法三:因为关于 x 的方程 f ( x ) ? k 有解, 所以问题等价于方程
1 ? x(1 ? ln x) 有解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 k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0 分
设函数 g ( x ) ? x (1 ? ln x ) ,所以 g '( x ) ? ? ln x . 令 g '( x ) ? 0 ,得 x ? 1 ,
g '( x), g ( x) 随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:
x
(0,1)
?
↗
1
0 极大值
(1, ??)
g '( x) g ( x)
?
↘
所以函数 g(x ) 在 x ? 1 处取得最大值,而 g(1) ? 1 , 又当 x ? 1 时, 1 ? ln x ? 0 , 所以 x(1 ? ln x ) ? 1 ? ln x , 所以函数 g(x ) 的值域为 ( ??,1] ,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1 分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2 分
所以当 ? ( ??,1] 时,关于 x 的方程 f ( x ) ? k 有解, 所以 k ? ( ??,0) ? [1, ??) .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3 分
1 k
20. 解: (Ⅰ)
2 2 因为椭圆 W 的左顶点 A 在圆 O : x ? y ? 16 上,所以 a ? 4 .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 分
又离心率为
3 c 3 ,所以 e ? ? ,所以 c ? 2 3 , 2 a 2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 分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 分
所以 b2 ? a 2 ? c 2 ? 4 , 所以 W 的方程为 (Ⅱ) (i)
x2 y2 ? ? 1. 16 4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 分
法一:设点 P( x1 , y1 ), Q( x2 , y2 ) ,显然直线 AP 存在斜率, 设直线 AP 的方程为 y ? k ( x ? 4) 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 分
文科第 12 页,共 14 页
1/16/2016 11:38:30 PM
? y ? k ( x ? 4) ? , 与椭圆方程联立得 ? x 2 y 2 ? ?1 ? ? 16 4
2 2 2 2 化简得到 (1 ? 4k ) x ? 32k x ? 64k ? 16 ? 0 ,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 分
因 为 ?4 为 上 面 方 程 的 一 个 根 , 所 以 x1 ? ( ?4) ?
?32k 2 1 ? 4k 2
, 所 以
x1 ?
4 ? 1k 26 .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 分 1 ? 4k 2
8 2 , 5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8 分
由 | AP |? 1 ? k 2 | x1 ? ( ?4) |? 代入得到 | AP |?
8 1 ? k 2 8 2 ,解得 k ? ?1 , ? 1 ? 4k 2 5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
所以直线 AP 的斜率为 1, ?1 . (ii)因为圆心到直线 AP 的距离为 d ?
| 4k | k2 ?1
,
…….10 分
2 所以 | AQ |? 2 16 ? d ? 2
16 8 ? . 2 1? k 1? k2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1 分
因为
| PQ | | AQ | ? | AP | | AQ | ? ? ? 1, | AP | | AP | | AP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2 分
代入得到
8
2 | PQ | 1 ? 4k 2 3k 2 3 ? 1? k ?1 ? ? 1 ? ? 3? . | AP | 8 1 ? k 2 1? k2 1? k2 1? k2 1 ? 4k 2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3 分
显然 3 ?
| PQ | 3 ? 3. ? 3 ,所以不存在直线 AP ,使得 2 | AP | 1? k
…………….14 分
法二: (i)设点 P( x1 , y1 ), Q( x2 , y2 ) ,显然直线 AP 存在斜率且不为 0 , 设直线 AP 的方程为 x ? my ? 4 ,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 分
? x ? my ? 4 ? , 与椭圆方程联立得 ? x 2 y 2 ? ?1 ? ? 16 4
2 2 化简得到 (m ? 4) y ? 8my ? 0 ,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 分
显
然
?4
上 面 方 程 的 一 个 根 , 所 以 另 一 个 根 , 即
文科第 13 页,共 14 页 1/16/2016 11:38:30 PM
y1 ?
8m , m2 ? 4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 分
8 2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8 分 , 5 8|m| 8 2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 分 代入得到 | AP |? 1 ? m 2 2 ,解得 m ? ?1 . ? m ?4 5
由 | AP |? 1 ? m 2 | y1 ? 0 |? 所以直线 AP 的斜率为 1, ?1 (ii)因为圆心到直线 AP 的距离为 d ?
|4| 1 ? m2
,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0 分
所以 | AQ |? 2 16 ? d 2 ? 2
16m2 8|m| . ? 2 1? m 1 ? m2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1 分
因为
| PQ | | AQ | ? | AP | | AQ | ? ? ? 1, | AP | | AP | | AP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2 分
代入得到
8|m| | PQ | m2 ? 4 3 1 ? m2 . ? ?1 ? ?1 ? 2 2 8 | m | | AP | 1 ? m 1 ? m 2 1? m 2 m ?4
若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3 分
3 ? 3 ,则 m ? 0 ,与直线 AP 存在斜率矛盾, 1 ? m2
| PQ | ? 3. | AP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4 分
所以不存在直线 AP ,使得
文科第 14 页,共 14 页
1/16/2016 11:38:30 PM